业务咨询:18997262102(高先生)

人力资源部:0971-6100400

“新基建”背景下,建筑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郑琪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 作者:pmt76397c | 发布时间: 1742天前 | 9171 次浏览 | 分享到:

打破传统的阶段分割,协同工作模式使得设计、施工、运维以及各阶段的管理工作可以在一个数据模型内开展,保证了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数据一致性。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实现设计专业之间的第一层次协同。

结构设计专业、机电设计专业从建筑设计模型中读取数据,生成各自的计算模型,并导入计算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再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过的模型数据传回到建筑设计模型,在实现专业间互动的同时完善建筑模型。在模型计算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参数定性地初步选择各种产品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设计的概算经济分析,形成工程概算。初步设计稳定以后,开始进行施工图设计,这也是第二层次协同。

主动将施工过程中的工法标准引入设计中,包括各种机电系统层高的分区、机电设备安装尺寸预留等施工要素,电梯等大型设备尺寸及安装要求,建筑机房内部设备,屋顶部分的大型机电设备尺寸初步确定,并落实到建筑的施工图数据模型之中。这是设计和施工之间的协同,通过协同形成的三维数据模型既反映了设计的意图,同时又可以作为施工过程中继续深化的基础模型。

第三层次协同是施工过程中的协同。总包企业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根据设计模型完善落实施工组织和施工造价控制工作;第二个是依据模型组织机电安装施工,这项工作已经在设计模型中基本完成;第三个是将外幕墙等安装信息,以及不断完善的产品信息补充完善到设计模型当中。经过施工过程完善的建筑数据模型,是真实建筑的“数字孪生兄弟”,可以交付运维管理方,用于运维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法已经在国家会议中心等大型工程中实际应用。

第四层次协同建立在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和智慧管理系统之间。根据大数据统计,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运维投资相当于建造费用的10倍,甚至更多。为了提升运维效率,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目标,特别是为了满足使用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现代建筑内部设计安装了多个运维系统。以办公建筑为例,包括公共广播、火灾报警、停车管理等,运维系统多达30多种。众多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智能管控,并根据应用场景设计应用于实际用户服务中。管理平台和建筑数字孪生模型之间通过协同,实现了对建筑的控制和展现。这样,传统的建筑就被赋予了智慧的大脑,可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新基建”发展赋予传统意义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涵。

第五层次协同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协同。其中,包括管理脚本的制定、角色设置和授权、网络安全管理、文件档案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发布以及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

建构形成建筑数字孪生模型,管理数据与实施数据实时互动,是协同工作模式的两大标志

 

相关机构预计,“新基建”2020年投资达3万亿元,未来5年直接投资10万亿元,带动投资17.1万亿元。巨大的投资规模为传统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压力。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无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述两个问题关乎行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仍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关注,其中包括教育和培训问题,这是关乎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问题;面向用户的需求分析问题,这是能否产生高质量产品的关键。

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写道:未来的现代服务业关键是对用户需求的认知,甚至是引导用户需求。他以一种儿童玩具的生产为例,提出了“生产消费者”的概念,以说明需求的重要性。这其中还包括知识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问题。知识管理是提高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既包括设计方法的创新,也包括建造方法的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筑业有组织的建筑职工不足20万人,经过30余年的发展,1980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增加到648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建筑业从业人员加速增长。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556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8倍,是1980年的8.6倍。在建筑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的同时,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建筑师、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涌现。2018年,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704.7万人,是1999年同类型人数的11.5倍,年均增长13.7%;工程技术人员占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2.7%,比1999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不仅能够创造辉煌的过去,也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